当前,全运会脚步日益临近,广州正开展一系列空间“提品质”行动,推动城市面貌焕新升级。在营造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的实践中,2025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刘家琨的代表作——成都“西村大院”,通过在地设计手法再现成都高品质“院坝生活”,值得广州借鉴。
什么是“在地性设计”?
对比全球化思潮中一味复制、千篇一律的空间营造,“在地性设计”强调设计与当地文化、环境和居民需求紧密结合,通过强化和引导可持续性及社区参与,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,是对现代主义无差别泛滥的抵抗与反思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特点:
一是擅长就地取材
每一个地方都是本地人的本地。如果地方没有深度,所谓国际也是浮云。
——节选自刘家琨获奖感言
俗话说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“在地性”可看做人与生存环境长期互动形成的习惯偏好,“以人为本”的“在地性设计”注重场所感的叙事性营造,在寻找故事题材和营造建材的同时,结合地形、气候等自然条件,打造融合本土精神文化内涵的体验场景,使空间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可承载文化叙事。
二是注重复合利用
“与自然共生”是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……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建的“蚁巢”,不一定非要和自然对立。
——节选自刘家琨获奖感言
不同于“混合多元”的思想,“在地性设计”将“共生理念”融入场所营造,从建筑设计到业态导入对空间进行全面经营,确保空间的可持续活力。设计关键在于打破要素边界、强化联结关系,促使功能业态、景观和服务人群等在空间上有序安排,时间上合理交替,打造历史与当下共生、个体与群体共生、空间美学与社区生活共生的载体。
三是增强互动体验
“未完成感”不是“未完工”,而是对生长的诱导。
——节选自刘家琨获奖感言
不同于制造网红打卡点吸引媒体关注的做法,“在地性设计”注重人的使用反馈,实现从感知、介入、参与直至共建共享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能性。塑造城市景观,提供人与自然互动的“安全”场所,丰富空间尺度,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社交需求,添加互动装置,鼓励市民自我表达,激发空间活力。
他山之石:成都西村大院怎么做的?
西村大院位于成都闹市区,是一座独立占地约4.2公顷的商业综合体,四周住宅环绕、社区成熟。2015年建成以来,已进驻体育商业、休闲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各类商户140余家,顾客年均接待量350万人次,随着知名度提升,西村大院一跃成为城市新地标,将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参观和体验。
“西村大院”鸟瞰。图源:青羊区人民政府网、锦绣青羊网
一个承载市民活动的生活发生器
场所营造彰显地气和烟火气,四川“火锅”和“大院”式围合布局打破传统综合体模式,内部庭院大通小隔,“满院竹”隔出多个林盘空间,再现老成都人倚竹而坐、喝茶谈天的场景。邻里活动的“发生器”也是文化传承的“集散地”。
内部公共空间。图源:成都发布、浅深摄影
一座乌托邦与日常生活编织的“微型城市”
功能业态注重复合利用,1.6公里立体跑道串联14万平方米楼宇、2万平方米内院景观和2700平方米球场等商业、体育和休闲娱乐空间,菜市场、幼儿园、运动场与咖啡馆杂糅共生,日均1万人次在此休憩。在这里,实际用途突破场地限制,消费场所也是居民共同的“生活舞台”。
架空跑廊。图源:青羊区人民政府网
一处扎根闹市可以自发生长的野生建筑
建筑融入互动性设计,内院阳台如同书架,居民自行装扮形成“市井立面”,砖孔墙砌成“民意画廊”,空中跑道开设集市,围墙而坐体验露天电影,艺术融入日常,打造诗意栖居场所。市民游客共同参与赋予场所鲜活持久的“生命力”。
露天集市。图源:青羊商务微信公众号、西村大院wesleyvalley
对广州的启发
广州可借全运契机,在海心沙、白鹅潭等地谋划建设岭南文体商业综合体,融合“在地性设计”理念打造平赛兼顾、文体兼容的高品质城市生活IP。
营造烟火街巷
外部公共空间营造窄巷密路、大小庭院嵌套的场所感,路径设计确保连通性与可达性的同时,考虑多雨天气,植入高低错落的骑楼、挑檐构成的“风雨廊”。建筑界面采用开放式设计,弱化边界感,促进内外互动。青砖、红砂岩与水磨石等融入场所设计,旧材新用妆点广府色彩。
打造商文体复合的“超混综合体”
植入文体功能,打破场景边界,活用屋顶、连廊与下沉空间,慢跑、简易器械等运动场景模块化插入其中,将商业立体动线打造为“轻运动社交场所”。引入赛事演艺、主题零售和亲子互动等融合型业态,塑造“赛事高光时刻”与“慢生活休闲体验”共生的空间载体。
设计融入岭南生活美学
场所营造则再现树下纳凉、涌边嬉戏场景,唤醒集体记忆,植入档口功能重现墟市场景,感受老广叹早茶、品美食、逛花市等“烟火美学”,打造“广味”浓郁的公共社交场所。
来源:广州市规划院
配资行业四大巨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